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苏尔科夫是普京执政十八年来倚重的文胆,普京第一任总统期间,言行倾向西方,苏尔科夫被视为俄罗斯政府中的西化派。他最近发表文章称,俄罗斯努力向西方学习四百年後,這個過程終於在2014年劃上了句號。此後,俄羅斯將面臨政治地緣上的“百年孤獨。”
 
弗拉季斯拉夫。蘇爾科夫(Vladislav Y。 Surkov)在俄罗斯外交期刊四月九日的文章“孤独的混血儿“,稱俄罗斯四個世紀來企图变成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屢屢挫敗,不被西方接受,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 转向东方也行不通,因为俄羅斯在蒙古帝国统治时,东方模式已经试过,留下了烙印,不堪回首。现在俄羅斯要走自己的路,要承受可能百年,甚至两百年、三百年的孤独。虽然做為一個現代國家,俄羅斯要继续和外界贸易往來及参与國際多边组织,但是要認識清楚身為“不西不東”的個體,它是孤獨的,不能再犧牲自己来盲目依附西方。“歐亞主義”是自我安慰,親近中國也只是權宜之及。最终决定要做量力而为的獨行者, 還是孤注一掷追求做全球领导者,將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过去四個世紀,俄羅斯的精英不遺餘力的想把祖國打造成西方國家, 百年前的社會主義也好,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自由市場經濟也好,什麼时髦,他們就照單全收,可是西方國家並不接受俄羅斯。蘇爾科夫借用了計算機的比喻:外表也許相似,可是軟件不兼容,對接口也不是一個模式,結果無法打造一個共同的系統。
 
四百年向東,四百年向西,都没有生根。 现在要走第三条路线,蘇爾科夫並不尋求與西方對立,或颠覆西方霸權;只是各走各的路。他在文章中沒有提到“歐亞主義”,刻意避開以杜金 (Aleksandr G. Dugin)設想的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帶有擴張性質的多國聯盟,來推翻现有國際秩序。
 
俄羅斯過去二十多年來對西方的積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當年對抗蘇聯成立的軍事聯盟,從一九九九年起,納入昔日東歐、波羅的海國家,延伸到俄羅斯邊境,歐洲導彈防禦系統的設立,目的為了防止俄羅斯再次構成軍事威脅。
 
俄羅斯兩千零一四年與西方分道揚鑣,不言自明, 是為了東烏克蘭動亂和俄羅斯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进入衰退。美國加大制裁力度,將二十多名與普京關係密切的商政及安全部門人員, 以暗中支持東烏克蘭反政府勢力為由,列入黑名單。
 
在叙利亚冲突、俄罗斯涉嫌操纵美国总统大选以及在英国毒害前谍报人员,幾件事使得美俄关系恶化到冷战结速后最低点。上週美英法聯手打擊敘利亞化武設施後,又帶動新一輪制裁。
 
現年五十三歲的苏爾科夫,家族來自車臣,在普京第一任當總統時,他策划推出的“管控式民主” (managed democracy) – 一边施行民主制度,一边加强对政治和社会的控制。這種制度創新構成普京執政的特色。他的興趣很廣泛,撰寫小说,發表评论,甚至為流行歌曲寫歌詞。他最近這篇文章,有感而發,語氣蒼涼,和普京高票連任總統的意氣風發,成為對比。俄羅斯對國際秩序的失望,又沒有實力來改變現狀,國內向內看的“孤立主義”抬頭,可以理解。
 
僅在一年前,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外交部網站上發文,強調俄羅斯及蘇聯對西方文明的貢獻,列舉反法西斯戰爭,也提出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實驗的壯舉,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促成了西方國家實行福利社會,惠及全民。他語氣堅定地說,俄羅斯文明傳統是西方式的,這個事實不會改變。
 
蘇爾科夫的言論反映俄羅斯社會的徬徨,而拉夫羅夫是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必須攀親拉住歐盟。 蘇爾科夫的心態還是歐洲本位,他在文章中提到俄羅斯的第三條道路是“第三羅馬”,歷史上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承續基督宗教的正統。在文章結尾部份,他模糊的把未來交給俄羅斯人民,他們要選擇做“荒漠之地的獨行者”,還是“引領世界的頭號國家”,他預見未來通向星辰的道路充滿荊棘,然而星光必定閃爍。
 
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之初,的確趨使俄羅斯與中國接近,來對抗西方的經濟制裁,然而兩國在國際政治熱點上,利益不完全吻合。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虽然投票反对西方動武,立场和俄罗斯并不相同,俄罗斯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保持中立,不为中国站台。國際關係學者把中俄這一輪的接近到若即若離,稱之為“方便軸心”. 俄羅斯能在一帶一路上獲得一些好處,不惜暫時擱置在中亞的競爭,然而缺乏文化的認同,這種關係形同沙灘上的堡壘。
 
拉美文學名著“百年孤獨“的主題是不斷的重複過去,書中人物無法抗拒和逃避這個命運。俄羅斯的百年孤獨也是同樣的宿命。無論是蘇爾科夫,還是拉夫羅夫,他們都牢牢記得十九世紀末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名言:俄羅斯只有两個盟友,一是自己的陆军,一是自己的海军。
 
话题:



0

推荐

周乃蓤

周乃蓤

14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周乃蓤,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职业生涯一半在高校误人子弟,另一半从事所谓“历史初稿”的新闻采写,主要领域为财经新闻,曾任职路透社纽约分社及上海分社,亦曾担任过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特派员。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