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冷戰時期在美蘇關係上影響力最大、也最受爭議的人物是哈佛大學的俄羅斯史教授理查德·派普斯。 他反對尼克松和季辛吉採取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係的政策,不遺餘力地游說美國政府加強軍事競賽,限制與蘇聯經貿往來,嚴禁技術轉移,企圖把蘇聯從內部經濟拖垮。這套理論被保守派的里根總統採納,成為制定政策的基礎。蘇聯解體後,他的聲譽到達巔峰。
 
派普斯於一九二三年出生在波蘭的一個猶太人的家庭,父親是一位巧克力糖果廠的小資本家,納粹佔領波蘭後,全家移民美國。他一九五零年取得哈佛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是蘇聯的民族問題,分析在內戰期間,布爾什維克殘酷鎮壓爭取自由的非俄羅斯民族。蘇維埃政權建立後,列寧或許還有些意識形態上的理想主義,到了斯大林就是赤裸裸的欺凌。按照蘇聯官方敘述,這些民族自動自發的歸附蘇聯,加入社會主義的大家庭。派普斯看出法理上的破綻,預言這些所謂的自治民族也可以在蘇聯統治動搖時,自動自發的尋求獨立。他一九五四年出版的《蘇聯的形成: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1917-1923》奠定了他在學術上的地位。這本書十年後再版。到了第三版在一九九七年問市時,被他稱為民族牢籠的蘇聯已經解體,周邊的民族共和國獨立,應驗了他四十年前所構想的前景。
 
做為歷史學家,派普斯一貫的看法是,俄羅斯從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國興起開始,就發展出一套與西方不同的路徑。它沒有封建制度下的領主與屬民間存在的相對義務,俄羅斯統治者把國家看成個人私產,統治者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社會沒有企業家群體,也沒有公民自由,這個傳統很自然地延續到極權的蘇聯。他批評美國中央情報局壓根兒不瞭解蘇聯行為背後的動力,對蘇聯領導人而言,“妥協”不是真正的尋找共同點,而是列寧所說,退一步是為進兩步做準備。
 
派普斯經中央情報局授權,在一九七六年組織了十六名學界及智庫專家來評估蘇聯的綜合國力,這就是所謂的“B隊”,有別於中情局內部的分析員構成的“A隊”。調研的結果,B隊結論是,美國情報系統低估蘇聯的軍事能力和擴張侵略的潛力。八十年代初,他進入里根內閣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蘇聯東歐事務,愈發相信斯大林式的專制體制已經油盡燈枯,官僚腐敗,效率低下,官方意識形態破產,西方只要加上一點壓力就足夠使它倒台,所以美國要培植改變政權的力量,在周邊地區給予經濟及其他方式的援助,來做準備。
 
這個“B隊”的功過是非,爭議不斷。事後證明蘇聯的軍事實力並沒有超過美國;而且,濫用蒐集情報來給政策做鋪墊,可能導致危險的後果。進入新世紀,美國依據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不實情報,攻打伊拉克,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派普斯出版了二十五本書,包括一本自傳。 讚賞他的人欽佩他見識卓越,研究功夫到家;批評他的人說他扭曲俄羅斯歷史,而且丁點不接受與他意見不同的觀點。他的《一九一七年革命》及《布爾什維克早期執政》的兩本巨作,把十月革命看待成一場政變,布爾什維克靠有組織能力及冷血殘暴奪權,並沒有群眾基礎。蘇聯學者說派普斯從波蘭角度看俄羅斯歷史,是管中窺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仁尼琴更譏笑他荒腔走板,比喻成“狼在彈大提琴。”
 
派普斯在哈佛執教三十六年,指導過八十餘名俄羅斯史學博士。我在哈佛做博士論文研究時,聽到研究生圈里抱怨,派普斯對與他不同意見看法,從不讓步。七十年代起,美蘇文化交流正常化,研究生可以到蘇聯查閱解密檔案,他們看到十月革命前自發的公會組織活動,顯示興起的草根力量。然而派普斯認為年輕人容易被蘇聯忽悠,不值得辯駁。 
 
蘇聯解體後,派普斯躊躇滿志,認為歷史證明他的遠見是正確的。一九九一年九月,他在莫斯科,兩個多月後,蘇聯的鐮刀斧頭旗即將降下,俄羅斯人問他:你想到過有這麼一個時刻嗎?他激動的說不出話來。那時他想像俄羅斯也許會走一條民主道路,共產主義不可能復辟,但是權威政權會以某種形式再現。當他看到俄羅斯在普京執政下重返權威的傳統,認為完全在意料之中。
 
派普斯在波士頓去世,享年九十四歲。
话题:



0

推荐

周乃蓤

周乃蓤

14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周乃蓤,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职业生涯一半在高校误人子弟,另一半从事所谓“历史初稿”的新闻采写,主要领域为财经新闻,曾任职路透社纽约分社及上海分社,亦曾担任过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特派员。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