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果水门事件发生在有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白宫雇用打手在政敌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到美国总统尼克松黯然下台,两位年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汀,报道了这一段起伏跌宕的戏剧性故事,写下了新闻史上辉煌的一章。

水门事件激发了一代年轻人投身新闻工作的理想情怀。40年后,当年风华正茂的两人已是银发满头的业界耆宿,新闻职业生态也经过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水门事件发生在有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水门4.0” 成为了热门话题。

在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年会上,年迈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汀坚持认为,报道的核心是老式的调查和访谈,这不会因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而改变。

伍德沃德说,互联网是工具、是档案,事实真相是由人来提供的,互联网可以补充、可以推动,然而要找到像“深喉”,即知道内幕的消息源才是关键,重要的前提是信任和隐蔽。

他说,把互联网看成一个“神灯”,能照亮所有的事件,坏人无处遁形,只要上网一查就知道尼克松的“小金库”,知道白宫如何使用争取总统连任的经费,知道布置潜入民主党竞选总部安装窃听器的来龙去脉,是有些人天真的想法。

当然,“深喉”不太可能写微博,但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能承载和可供搜索的信息是水门事件发生的七十年代所无法想象的。例如搜索网站的信息是猛料,人肉搜索,群体信源(Crowdsourcing)都是强有力新的调查方式。新媒体催生的是合作协力的报道,和以前的独行侠英雄主义不同, 这对传统媒体的精英意识是一种挑战。

与此同时,水门事件制造的“媒体神话”因受到修正主义质疑而褪色。五年前,在审视水门事件35年变迁之际,美国《新闻评论》登载长文,分析尼克松总统辞职下台和这两位记者的调查报道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伍德沃德和伯恩斯汀锲而不舍的媒体监督,的确取到推波助澜的功用,但主要功绩还是国会和司法部门的调查力度。因为经过两年的时间,尼克松意识到弹劾势在必行,才做出辞职决定。文章认为,把功劳都归诸新闻媒体是过于简单。

在2005年,年过九旬的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费尔德公开他就是神秘的“深喉”。经过30年的隐蔽,“深喉”浮出水面引起广泛议论,尤其是其当年爆料的动机是否涉及个人恩怨。虽至今没有定论,但公众对伍德沃德尊被尊为社会良知的说法多了质疑,2008年费尔德去世,但讨论仍在继续。

科技的进步是大浪淘沙,改变和颠覆传统报道方式是必然的。伯恩斯汀认为网上充斥着片面刻意误导读者的信息,阴谋论特别多。在海量信息冲击下,一般人寻找信息来印证自己既有的偏见,反而不如以前那样尊重事实。

信息科技环境下,雇佣打手行窃的可能有些过时,转而使用的是黑客入侵他人系统获取高度敏感信息。去年新闻集团电话窃听丑闻即是一例。英国卫报记者戴维斯沿用传统的调查方式,其他媒体袖手旁观,这是新闻圈里的潜规则:只要某一家媒体报道了独家新闻,出了风头,其他同行就没必要跟风。卫报一时陷于孤独尴尬,好在隔洋纽约时报开始关注此事,此后网上消息也越来越多。

互联网跟踪事件发展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报纸和电视要抢最新的新闻,一旦新鲜感过去后,尽管事件真相没有完全查出,也不会继续以同样力度进行追踪报道,然而互联网上总有人把悬而未决的事件提出来,让它不从大众视线消失。

科技的进步也给美国政府提供了更多监控搅局者的利器,司法部门对向媒体泄露信息的严打比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严厉很多,最近一位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就因透露了些虐俘之类的信息而获刑50年。

不管怎样,上世纪70年代对新闻媒体是难得的机遇。当年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和主编鼓励伍德沃德和伯恩斯汀,给他们时间和经费去从事复杂费时的调查工作,同时顶住各方面压力来发表这些报道。后来的新闻人就没有这种运气了。

报业经营困难,大幅裁员,资源制约愈来愈现实,新闻人面临残酷的职业危机,这些人当年为赋新词强说愁,到现在只能道声“天凉好个秋”了。

话题:



0

推荐

周乃蓤

周乃蓤

14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周乃蓤,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职业生涯一半在高校误人子弟,另一半从事所谓“历史初稿”的新闻采写,主要领域为财经新闻,曾任职路透社纽约分社及上海分社,亦曾担任过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特派员。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