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美国总统大选年,民主党的驴与共和党的象在对华政策上都要较量一下。
公众的印象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共和党对华友好;以工会为票仓的民主党爱拿“抢美国人饭碗”说事,相对不友好。
但本次两党貌似火药气十足: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信誓旦旦的说,我们要在中国面前站着说话。他说他要是得胜,上任第一天就把中国定为“货币操纵国”,会要求世贸组织制裁中国,严惩侵犯美国知识产权、入侵网络、以倾销补贴打击美国市场的行为,说即使触发贸易战也在所不惜。民主党的奥巴马不甘示弱,自称是历届在贸易制裁上最给力的美国总统。
不过最近罗姆尼口气软下来,说不愿意打响对中国的贸易战,若是中国不改变作风,才会把中国当作“货币操纵国”。 共和党近几年内部变化很大,对华态度有根本的改变,以往支持共和党推行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大公司和中国做生意,既从中国大量进口,也在中国庞大的市场销售产品。共和党基本的理念是政府插手干预市场越少越好。而现在中国发展的势头似乎越来越强,且有众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这令美国难堪,国内因此质疑美国以往对华政策是否太软弱。
作为共和党内温和派的罗姆尼聘请前世行行长佐利克担任头号外交智囊,佐利克2005把中国定位成美国国家安全和全球治理上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responsible stakeholder);两国是竞争者也是伙伴,这被党内强硬派指责为在对华态度上过于讨好中国。以佐利克为主的团队,虽然继续强调自由贸易和继续在中国做生意的调子,但言辞上加上了些霸气。
民主党的蓝领票源对全球化和中国的反感经过金融危机后有增无减,最近PEW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将是主要威胁,六成人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很严重,七成人认为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八成人认为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值得忧虑。美国的知华派也不得不修正以前的温和立场。
政客们为了迎合选民心理语出惊人,不足为奇。
“反华”可以转移选民对美国政府应负金融危机应负的责任和处理上的失误;尤其执政的民主党对经济衰退未能提出有效的振兴计划,就更需要制造一个假想敌人促进国内团结。
经济利益是中美关系主轴,尤其中国手上握着1万亿的美国国债。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立刻要处理金融危机,因此对华采取保持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态度相当友善,但同时又窘于缺乏对华进行制衡的法宝,以往常用的反倾销、反补贴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于是很快意识到必须强硬,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2010年10月首尔峰会上,奥巴马转变态度,要求中国约束北朝鲜,否则要把军舰开到中国近海,首次显示对中国的强硬立场。
《纽约时报》在“奥巴马对华政策转变”这篇报道中,有些很耐人寻味的细节:奥巴马童年在印尼度过,不像他之前的总统那样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浪漫的想象,他接触的亚洲不是大陆腹地或充满动力的沿海城市,而是蕉风椰雨的热带群岛。他与印尼总统在多伦多峰会共进早餐,气氛轻松安逸,事后他的幕僚对他说:“现在我了解你的亚洲气质”,由此可以窥探他对南海问题关注的内在原因。奥巴马去年11月宣布把注意力侧重亚太地区。国防部长帕内塔宣称将把美国海军六成的力量调到太平洋地区。国务卿希拉里在河内称美国对解决南海争端不能置身事外,其实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力量有限,预算缩减,国防部还没有具体的计划把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力转移到亚太。但这不妨碍希拉里洋洋得意的说,多数亚洲地区国家最高层领导对美国的归来额手称庆。
有分析家认为美国重返亚洲是延续小布什未竟之业。小布什2001年上任后,在鹰派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的指引下,对中国也采取了强硬的态度,“9•11”之后,为了联合中国反恐,接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打仗,暂时搁置亚太地区。去年美国高调重返亚洲是因为中东与阿富汗战事告一段落,所以两党在亚洲政策上实质没有多少分歧。
外交政策向来在美国大选中不是主题,即使在冷战紧张的年代,竞选胜败还是要看候选人国内政策的支持率。照以往的情形,美国总统在竞选时言论激烈,当选后的政策势必会走务实的道路。但是美国本身的不安全感令其改变了对外看法,未来无论哪一党执政,中美关系都会遇上相当大的气流颠簸。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访问教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