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编辑方向出了问题,引起读者厌倦和反感,加速了它的消亡
美国老牌刊物《新闻周刊》在数码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决定在年底出版最后一期,将来只发行电子版,改名为《全球新闻周刊》(Newsweek Global),付费订阅。诚然,这个79年的老字号无奈选择结束印刷版,显露整个杂志行业的衰落,但《新闻周刊》编辑方向出了问题,引起读者厌倦和反感,才真正加速了它的消亡。
《新闻周刊》创刊于1933年,与比他大十岁的《时代》杂志并列美国主流的两大周刊。
《时代》从鲁斯创办起,一直是时代公司(后来加上华纳,有个时期还加上美国在线)的旗舰刊物。而《新闻周刊》命运比较坎坷,转手多次,1961纳入华盛顿邮报集团之下,两年前以一美元的代价当废品卖给了做音响生意的大亨哈曼。两份刊物都定位在比报纸有更深入的报道和解释,在上世纪全盛年代,相当大地影响了美国舆论。
最近几年,《新闻周刊》发行量走下坡,从2007年的310万份,跌倒2010年的180万,再到今年的140万。
《时代》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但是底子厚,尽管发行量也从2006年的400万份,下降到今年的330万份。
只有《经济学人》能逆势而上,发行量几年内翻倍到了160万。
《经济学人》定价高,读者群是高收入的精英群。而《新闻周刊》是一份大众杂志,多年来用各种打折方式留住读者,在经营模式上,一高一低。
《新闻周刊》要学习模仿《经济学人》,采取了发展评论分析的路线,配图少,显得沉闷。媒体界早就预言除非出现奇迹与良策,就只有关门大吉了。
去年哈曼逝世,他的家族再度把《新闻周刊》当废品处理掉。
新东家狄勒是媒体界精明人,老牌的《新闻周刊》显然可以给他的网络报《每日野兽》(这个刊名来自英国小说《独家新闻》(Scoop)中一份虚构的报纸)带来些权威性。
总编缇娜·布朗去年接手后,为了推陈出新,花招频出,弄了些莫名其妙的封面。比如最近有一期,女模特仰脸张着红艳欲滴的嘴唇迎向一根芦笋。
当年时代华纳旗下的英文刊物《亚洲周刊》行将就木时,也有一张封面是亚洲各地的辣椒。食色性也,当一份严肃的杂志靠求诸人类本能吸引读者时,真是走投无路了。
布朗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曾为《名利场》、《纽约客》注入活力。然而这些都不是纯新闻刊物,《新闻周刊》不像前两份刊物定位文化,没有整体的取向和声音。美国的政治社会急剧分化,读者对大问题兴趣降低,但《新闻周刊》又怕采取一种立场会把自己限定到小众,失去了对大众的吸引力。布朗采用有争议的主题做封面,企图以广泛议论来增加大众注意,在报摊上多卖几本,但长期说来无济于事,且这种琐碎和小聪明,甚至反引起读者反感。
最近一期《新闻周刊》封面标题《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同性恋的总统》,耸人听闻。照片上奥巴马头上有一个彩虹光圈,意即他支持同性恋免于歧视政策。这种幽默一般人看来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看懂了觉得上当受骗。
去年英国皇孙大婚后,封面是PS处理过的戴安娜50岁模样,和她的媳妇凯蒂站在一起,也引起一片嘘声。原籍英国的布朗把英国人对皇室的关注与遐想带到美国,把布什家族、甚至克林顿家族都当成了美国的皇室来对待,而美国人对民选政客缺乏潜意识的崇拜。
杂志只留下网络版有例在先。名列第三的新闻类的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两年前印刷版停刊只留网络版,结果网络版救了这份应该关门的杂志。从昂贵印刷和发行成本解放出来,在线广告、数据库销售、会议活动,还有一些每年大学排行榜的印刷特刊,都成了这份刊物赚钱的名目。
财经杂志《商业周刊》被廉价地卖给财力雄厚的彭博,彭博不在乎印刷发行成本,杂志免去一劫。
更名为《彭博商业周刊》之后,鉴于读者把其视为父辈一代的过时刊物,该刊从《时代》找了一位年轻的总编,以“酷”取胜。今年初美联航和大陆航空公司合并时,封面是两架飞机在空中交配,这种幽默被接受的程度,考验着新时期的《商业周刊》。
美国杂志最近几年虽然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整体广告收入平平,但是电子版的广告小有增长。
随着经济复苏,情况可能更好。杂志行业协会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有181份新杂志问世,只有61份停刊,杂志市场并不严峻,难怪有人说《新闻周刊》印刷版停刊是自我毁灭加速了自然死亡。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访问教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