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俄天然气协定经过10年拉锯式的谈判,在普京出席亚信峰会上,为期30年供气协定突然敲定。这个戏剧化的转变引起广泛的议论,外界猜测普京为了突破美欧的经济制裁,做让了步,普京国内政敌年姆佐夫就大喊这是俄罗斯割肉,国际上的分析给中国带高帽子,认为中国是赢家,泛政治化的解读风起云涌。

 

从做买卖的角度来看,这份购销协议给外人留下了很大的猜测空间。主要透露出的信息来自俄方,譬如供气30年,总价值在4000亿美元,各修各国境内管道;修筑管道期间,中方将预付天然气款250亿;2018年开始供气,输气量逐年增加,目标是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外界推算的价格是350美元一千立方米,但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公司总裁在莫斯科又称不止此数,中方对协议内容基本不予置评。

 

一般分析的参照价是俄罗斯供给欧洲的390美元一千立方米。这个数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是目前的价格,而合同供气最早也要等到2018年开始,那时候是什么价格,谁也说不准。普京透露出承诺供气的价格和世界原油的价格挂钩,但是计算公式是商业机密。近年世界天然气供应增加,比石油便宜,两年前欧洲在与俄供气合约到期时,在和石油价挂钩,如何打折扣谈不拢。买卖双方在预测油与气之间差价拉锯。俄罗斯天然气副首席执行官就说这份与中国签订的备忘录,将成为与西欧谈供气条件的杠杆,有四两拨千斤的效应。这份协议对俄罗斯的意义就更加重要。

 

中俄天然气协议从2004年以来长期谈判,俄方不但要价高,而且还要巨额预付款,自此中石油积极发展从图科曼斯塔进口天然气,到了2012年,一年已达300亿立方米,而且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也都急于利用这条管道输气,争相想做中国生意。

 

普京担心世界油页岩革命,以及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国家增加,时间越长,越是买方市场,俄罗斯必须牢牢抓住充满活力的亚洲经济体,成为亚洲主要的供气来源,这项计划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开发气东西伯利亚天然气田及修建供管道及的投入将会影响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短期的现金流。 相较之下,去年俄罗斯出口西欧的天然气是2000亿立方米是以后每年卖给中国的5倍有余,而油气田及供气管道是苏联时代开发的。即使售给中国的天然气与西欧同价,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中石油做为买家,考虑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比价性,至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长期资本投入,这笔帐岂可记到买家头上?有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受到西方经济制裁,中国趁机捡了便宜,那就太小看俄罗斯了。

 

长远说来,新油气田和新管道扩大俄罗斯能源实力,分散市场销售渠道,意义极为重要。修建管道会振兴沿途西伯利亚的地方经济,以后也会给地方带来“过路费”的财政收入。然而,西伯利亚地方政府与莫斯科的利益考量并非一致,对中国的疑惧,远胜于乌拉山以西欧洲部分的俄国人。在本世纪初,原定要修到大庆的安大线石油管道突然变卦,目的地改到太平洋边的纳霍德卡,背后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阻扰,避免过度依赖中国,同时日本在旁鼓动俄罗斯面向东北亚市场,承诺各种投资及加强经贸也起了极大的作用,后来修到大庆的输油管道是从主干线分出的支线。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的主任特里宁曾经发表文章分析俄罗斯把目光投向亚洲,与奥巴马的美国把重点转向亚洲 Pivot to Asia)是异曲同工,而且更深刻认识亚洲的复杂性不亚于欧洲。俄罗斯看上中国的市场、现金和融资,而认为在高科技领域上中国对俄罗斯没有吸引力,俄罗斯巴结的是日本,也看上韩国,甚至台湾和新加坡,来促进自己的产业发展。他说,在所有中国周边国家中,唯有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不存畏惧,透露出对于驾驭中国的信心。

 

俄罗斯“对冲”中国,采取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拉拢日本开发西伯利亚和北冰洋,在钓鱼岛争端上采取中立;在越南协助建核能电厂、潜水艇基地和维修设备,重量级的军售,探勘及开发越南大陆架上的油气田,并将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

 

中国签署这份备忘录,当然也达到了分散能源供应源的目的,从陆地进口天然气,降低了海上运输的风险。俄罗斯在被西方经济制裁的当口,宣示有中国做为全面战略伙伴,的确壮了自己声势。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多端,俄罗斯从来不亏待自己。这份天然气备忘录的联合声明,以及背后的供销协议,只是开端,安大线的曲折,殷鉴不远。

 

国外有分析师把这桩所谓的“世纪大交易”刻薄的形容成中俄两方互打白条,兑现的难度很大。俄罗斯要是真心追求商业文明,把承诺当回事,也不至于这么多年来招商引资处处碰壁。可是一些俄罗斯人骨子里相信沙皇时代的名言: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一是自己的陆军,一是自己的海军。

 

(原稿刊于亚洲周刊

话题:



0

推荐

周乃蓤

周乃蓤

14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周乃蓤,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职业生涯一半在高校误人子弟,另一半从事所谓“历史初稿”的新闻采写,主要领域为财经新闻,曾任职路透社纽约分社及上海分社,亦曾担任过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特派员。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