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阿根廷足球队在世界杯奋勇争胜之際,该国政府抗议美国法庭在主權債違約的裁决慘遭敗北。这场少數債權人挑戰主權國的官司 ,动摇了主权债市场许多现行规则,给发展中国家未来融资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引发了全球化的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契约的执行是否要顾及到民生正义的辩论。

 

阿根廷在2001年底发生经济危机,无法兑付境外发行的主权债的本息,经过多年来的债务重组,2005年與76%的债权人达成协议,到了2010年,93%的债权人也同意重组方案,本息打三折 --行话叫“剪发”(haircut-- 然而有几家冲基金拒绝重组, 要求阿根廷按照原來發債時的條款來支付本息。 这些基金多半是在阿根廷违约后, 在二手市以白菜價买进的债卷,这场官司要是打赢,就是一本万利的投機生意,阿根廷怒称之为“秃鹫基金”,指其专门分食残骸。

 

去年纽约法院裁定阿根廷必须对所有债权人一视同仁,在付给同意重组的债权人打折的本息时,也要偿付钉子债权人手中当时价值约13.6亿美元的本息。阿根廷不服判决,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而最高法院拒绝受理,维持下级法官原判。

 

阿根廷於随后訴諸世界輿論,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英國衛報登載全版廣告,指責美國法院袒護1.6%的債權人,危害到同意債務重組人的利益,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UNCTAD)立即在官网上給予聲援, 然而意气用事无法解决问题,阿根廷与钉子债券人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以讨价还价的方式来走出僵局。

 

主權國家不能像公司一樣破產,而且 沒有一個破產法院來執行债务从组。一般处理的办法是債務人與債權方協商,达成減免协议,同时由IMF 經常提供一些緊急資金来度過難關。过程中主權國是大爺,債權方來央求怎樣減少損失。現在按照纽约法庭判决,不同意重組,可能拿到全額,以後債權方就沒有參加重組的動力,但是由於一小撮釘子債權人的阻撓,大伙可能什麼也拿不到。

 

阿根廷應该在630 付出重組債務的利息,而且已经将款项打入担任经纪的纽约银行帐户,然而法院规定除非阿根廷服从判决,付出钉子户索取的15億款额,银行不得发放给同意重组债权人任何款项,否則涉嫌觸犯“藐視法庭”罪。阿政府稱無法在償付重組債券的利息同時,再拿出巨款付給這些釘子戶,而且這麼做,其他的債權人不服氣,以后訴訟沒完沒了,要支付的總額可達150億到200億。现在已经过了630日这个期限,阿根廷有30天缓冲期,要是不能解决,只有再度违约。

 

一個主權國家何以落得如此狼狽?美国法院依跨国民事契约法判案,至于判决可能對國際金融產生的影響,不在法官們的考慮範圍之內。美國多年來精心營造一個合作解決國際債務危機的機制,如果幾個釘子債權人就能把多邊協議的債務重組擱淺,投资人的胜利搅乱了游戏规则,将会动摇纽约做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紐約法庭的格里撒法官认为这个顾虑是多余的:阿根廷是有名的老賴 ,上世紀以來多次違約。紐約能嚴格執行契約的履行,会加强投资者的信心,更加鞏固紐約做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本應該挺身出來說話,提出解套方案. 據法國《費加羅報》的報道,總裁拉加德认识到沒有美國支持,任何行動也是徒然。IMF的緘默對這個組織的聲譽又是一次的打擊。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的斯蒂格利茨提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重组债务,就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融資,会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阿根廷自從2002年違約后,就未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債,近年来,全球贷款的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要是能发行低息的主权债,可以付清以往高息债券,减轻负担,阿根廷需要资金来开放油页岩,也是重返国际市场的动力。可是如何与钉子债权方谈判,而不触发其他已经同意重组的投资者的抗议,不是件容易的事。

 

從民生正義的觀點來看,大部分阿根廷的債務是獨裁軍政府時期遺留下的包袱,繼任歷屆政府,如果不能和債權方商量減免沉重的债务负担,道義上說不過去。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成立了一所“公共債務博物館”,展示和解說債務危機如何發生,造成失業、社會動蕩、民粹極端化的後果,并且讨论契约的正义性和西方豁免债务的历史传统。

 

即使完全從資本市場來考量, 新興市場發行主權債時, 由於違約的風險高,所付的 利息也高。債權人已經拿到應有的風險溢價,違約發生時,承受的損失本是合理的负回报。強迫發債方一定要本息全額賠償,是霸王行為。

 

这一場博弈中,債權人的利益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顛覆了國際金融市場半世紀以來债务重组的慣例,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 依靠谈判来解决僵局。分析师们推测,“秃鹫基金”可能适可而止,同意阿根廷分期付款偿债,投资回报约为一倍半,而不是早先索取的13倍。

 

注:本文原载于《亚洲周刊》

话题:



0

推荐

周乃蓤

周乃蓤

14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周乃蓤,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职业生涯一半在高校误人子弟,另一半从事所谓“历史初稿”的新闻采写,主要领域为财经新闻,曾任职路透社纽约分社及上海分社,亦曾担任过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特派员。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