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俄罗斯将 59莫斯科红场举行一次规模最大的阅兵,来纪念反法西斯战胜70周年由于去年俄罗斯将克里米亚并入版图以及在东乌克兰动乱支持亲俄势力,遭到西方谴责和经济制裁,主要西方国家领导人拒绝参加这次纪念活动。普京在庆典筹备会上斥责西方国家为了搞地缘政治,刻意歪曲历史,无视这是一场保卫和平的战争。西方反唇相讥,指出俄罗斯自己搞法西斯主义,纪念活动已无意义。冷战后,西方与俄罗斯围绕着二战时美苏两军反法西斯,在易北河会师,带来欧战胜利,企图以这一段敌忾同仇的历史,做为欧洲秩序的基石。这一番努力,就此终结。

 

冷战期间对战胜法西斯的叙述,东西两大阵营一向壁垒分明,苏联强调“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打败了侵略成性的纳粹;西方强调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战胜了极权主义,解放了集中营,拯救了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欧、东欧及前苏联的共和国纷纷重修自己国家的历史,推翻了苏联时期对二战的叙述,修正后的看法是,苏军不但没有解放他们,而是取代纳粹成为新的占领者。

 

在修史过程中,东欧一些国家30年代和40年代国内的极右份子不再遭到唾弃,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公开纪念当年与纳粹合作之辈,有些居然被看成悲剧的英雄人物。这种被害者的情结,成为国家认同重要组成部分。

 

对抗这种历史修正主义,俄罗斯颂扬保卫战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开辟西线战场之前,苏联是唯一奋战纳粹的军队,苏军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八成阵亡的德军是在和红军交战时牺牲的,而且当年红军包括许多乌克兰士兵。

 

普京承认二战后斯大林强迫东欧接受苏联的发展模式也许不对,然而质问现在美国不也正在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吗?对一些东欧国家来说,25年过去了,年轻的一辈没有冷战时的记忆,老的一辈在这些年中过得不一定很好,近年来对现实不满,对早先社会主义时期怀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使得很多人质疑西欧主导的“大西洋体系”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2013年捷克政府因腐败受贿的丑闻倒台, 波兰内政紊乱,最突出的时匈牙利左派党执政,首相奥尔班公开支持俄罗斯,前南联盟的国家对经济制裁多半犹豫。 捷克总统本欲接受邀请参加反法西斯纪念活动,在美国大使和其他欧盟国家批评下,悻悻取消行程,抱怨他做为一国之首,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今年二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质疑东西德统一的合法性,指出当时西德兼并东德并未经过公投,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版图是公投通过的。 在场听众认为这是强词夺理,甚为可笑。然而谁在歪曲历史,谁是受害人,是一个严肃的议题,不但涉及国家内部认同,而且对欧盟而言,向心力与离心力都系在对欧洲当代史的看法上。

 

俄罗斯近年来不断发出法西斯死灰复燃的警告,尤其极端右翼新纳粹在东乌克兰制造动乱。在西方国家眼里,俄罗斯所实行的民族主义权威政治,崇尚暴力,压制异议,普京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超级个人魅力的领袖,唤起俄罗斯意识中的帝国沙文主义,实质上接近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他的反法西斯形同“狼喊狼来了”.

 

然而在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之前,西方国家谨慎以“权威主义”或“管理式的民主”之类不刺眼的词汇来形容俄罗斯的政治,避免直接道出普京的法西斯性质,顾虑到一旦把他和他的政权定性,势必被解读成西方的目标就是要推倒他的政权。

 

普京心知肚明,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把亲西方领袖推上台,去年二月基辅政变, 更明显的是用群众暴力的方式来改变政权的行动。他迅速将克里米亚纳入版图,在东乌克兰支持亲俄势力,公开向欧盟北约叫板。西方阵营内缺乏统一立场来与俄罗斯做对,南欧国家在第一线感受到阿拉伯春天后的动荡,极端主义蔓延,加上经济萧条,自身债务问题及处理不断涌入难民,已经够头疼,对乌克兰问题漠然,东欧如匈牙利和捷克,并不认同欧洲的大一统的号召。欧盟没有军事力量,经俄济制裁效果甚微,多半国家,包括波兰在内,反对武装乌克兰,不愿刺激俄罗斯,使对抗升级。

 

俄罗斯对波兰、匈牙利、 斯洛伐克,等国,不见得有领土野心,但是普京的目的是挑起这些中欧国家长期潜在疑惧德国的历史记忆,延伸成反对美国和北约,要是破坏大西洋联盟的团结,就能降低对俄罗斯安全的威胁。

 

柏林围墙的倒塌后,欧洲人自诩他们冷战后建立的安全体系是未来世界的楷模:资本和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受国境限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最好的安全保障。政治家们放心地认为俄罗斯一定会积极的参与这个体系,融入世界经济。他们低估了俄罗斯经历苏联解体后大国地位一落千丈,誓雪前耻的决心,从而欧洲秩序受到空前的挑战。

 

(原载于香港《亚洲周刊》)

话题:



0

推荐

周乃蓤

周乃蓤

14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周乃蓤,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职业生涯一半在高校误人子弟,另一半从事所谓“历史初稿”的新闻采写,主要领域为财经新闻,曾任职路透社纽约分社及上海分社,亦曾担任过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特派员。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

文章